这篇文章来自旋火的投稿,是同名视频内容的文字版。
PC版网页左上角从上到下第二个图标是目录,请多用目录。
网页右下角按钮为返回顶部,请多用返回顶部来查看顶部目录。

目录

  1. 文案
  2. 配音
  3. 剪辑
  4. 总结

各位观众老爷大家好,这里是ASPT-航天科普小组,我是旋火。今天就来简单讲讲一期ASPT视频是如何制作的吧。

文案

ASPT的文案主要来自F9写的专栏文章——说是这么说,实际上从专栏文章到视频文案还需要一定的润色。F9的专栏文章要精简许多,譬如上次关于N1火箭的视频的文案,在F9专栏里最初的版本中大概只有400字,最终在ASPT账号上制作出的成品视频的文案版本字数达到了大概1200字,这中间经过了IronMan-ElonMusk初版视频的部分补充,以及我重制时又对此文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当然,一般来讲文案的润色也是F9负责,譬如新格伦火箭那期和猎鹰9号着陆那期,只是N1火箭那期视频比较特殊,在种种原因影响之下最后是我进行的文案修改和视频制作。

具体到文案如何撰写,虽然我没写过,但能说个大概,基本上先确定一个大概的方向,然后去各种网站查找资料,大概的数据可以去英文维基,但如果要更严谨和更细致的数据,需要去官方网站,或者一些航天论坛,资料存档网站来查询。不过即使这样,有时也会漏掉一些细节,譬如像猎鹰9号着陆腿上撞针这样的信息,可能就不是单纯查下资料能留意到的,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我没从头写过文案,有时就觉得自己还是欠缺一部分,这些对大佬而言已经是常识性,但是我自己完全不知道的知识。我个人感觉大概还是需要参考一些航天新闻网站的报导,以及一些youtube视频的科普,大概才能了解到这些信息。

配音

文案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配音,配音这方面就是我的锅了,毕竟ASPT到现在三期视频都是我配音的。不过说实话我也是刚接触到配音这部分,只能大概讲讲自己怎么配的。

说实话,在买现在使用的这个3.5mm麦克风之前,我只是随便看了下b站上关于麦克风的评测,然后考虑了一下预算就购买了,没仔细研究,于是录制音质不是很理想,特别是直连电脑时的底噪特别大。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3.5mm麦克风没有自己的声卡,换句话说是电脑的声卡的供电和麦克风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然后就会输出较大的底噪,但是电脑的声卡一般没法从硬件上调整供电这些参数,只能用软件后期降噪——譬如小螃蟹声卡一般自带一个降噪开关,那个确实降噪比较厉害,但是音质也会完全损失——这也是为什么航天短讯的早期作品配音音质很差了。

对于普通的电脑录音而言,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一开始就购买自带声卡的usb麦克风,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硬件底噪问题。但是像我这种已经入坑3.5mm麦克风好几周没法退换的,倒也有曲线救国的方法。因为我买的这款产品介绍上说是给vlog类设备,如手机,相机进行的支持,所以我就把麦克风接到手机上进行了一下测试。测试后发现果然接到手机上录制底噪就低了很多。

那么如何把手机上的音频实时输出给电脑呢,这里我就用的是wo mic,一个可以让手机当音频输入的软件。wo mic的具体安装使用方法我就不讲了,它官网写的比较清楚了,b站也有各种教程可以搜到,我就说一下我个人的使用经验。wo mic支持四种手机与电脑互联的方式,除了wifi直连我没有测试,wifi和蓝牙的模式在android 7.1和windows 10之间使用都不太好,有断流的情况,而usb模式最稳定,完全没有断流问题,但是缺点是需要开ADB调试权限,以及连usb线使用。

现在我就是用这套方法进行的录音,录音的软件使用的则是小白向的Adobe Audition。经过3-4个视频的摸索,我整出一套后期简单处理的流程,大概提一下。首先是使用类似噪音门限的方法,把没有说话的部分完全静音,以免在安静时录入纯底噪声音——当然我用的是AU里的动态处理进行的替代。之后是进行轻度的自适应降噪,尽量减少底噪的影响,但又不会特别暴力地损失音质。接下来则是进行部分人声平滑的动态处理,这个方法就类似于人声压缩器。最后则是标准化,把整体音量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方面也可以参考普洛的调音教程。没错普洛就是那个给灰原哀大佬做视频的大佬。

剪辑

配音完了以后,剪辑就根据配音的情况进行。死沙使用的是Pr和Ae,我用的是Vegas,不过因为死沙非常熟练,所以你会在他的剪辑中看到比较多的动画,我就比较菜了。

关于字幕制作,第一步一般是使用autosub进行自动字幕生成,或者自动时间轴生成,这样能节省一定的时间,第二步是使用aegisub制作有样式和简单特效的ass字幕,比如我最喜欢的blur特效,这个blur特效的效果,到现在我用PS都不太好复现出来。

关于字幕如何加到视频上,我给死沙推荐了Debugmode FrameServer,来解决字幕需要二压的问题,这样输出视频时就能直接压上了,关于这个话题不展开了,比较复杂,相关教程可以参考这几个文章[1][2]和视频[3]。其中,一遍过的方案我比较推荐的有两种,一种是把字幕生成视频,可让非编导入,另一种为非编导出视频时,让视频流通过可以挂载ass字幕的视频处理程序进行压制。前者对应的方案为

后者对应的方案为

  • Debugmode Frameserver 32bit(2.14版本)/64bit(3.0版本) + 小丸工具箱(avisynth)
  • Debugmode Frameserver 64bit(3.0版本) + Vapoursynth

总结

感觉内容又堆太多了,就当作抛砖引玉吧,希望能促进交流。这里是ASPT航天科普小组,也许还有下期吧。

注释


[1]
小白哔哩哔哩免二压完全压制手册-上册-第七版-2018新直传大更新-Win&Mac&Ubuntu通用版
[2]
【Aegisub脚本】Encode - Hardsub - VapourSynth 使用说明
[3]
vegas加速渲染教程__桥接渲染

这篇文章来自旋火的投稿,是同名视频内容的文字版。
PC版网页左上角从上到下第二个图标是目录,请多用目录。
网页右下角按钮为返回顶部,请多用返回顶部来查看顶部目录。

目录

  1. 第一次发射
  2. 第二次发射
  3. 第三次发射
  4. 第四次发射
  5. 总结

各位观众老爷大家好,这里是ASPT-航天科普小组,我是旋火。今天就来简单讲讲N1火箭的失败的直接原因。

简单介绍下N1火箭,N1火箭是苏联科罗廖夫设计局研制的登月火箭,其研发工作比土星五号晚,不仅投入资金较少,测试不完全,而且四次发射试验都失败了,于是苏联在1976年正式取消了这项工程。

N1高105米,在高度,起飞质量,有效载荷上仅次于目前世界运力第一的火箭土星五号。N1-L3方案采用五级构型,前三级将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后两级用于地月转移和近月制动。

N1火箭以其一级30台NK-15发动机并联闻名于世,很多人声称就是因为N1火箭一级并联了太多发动机导致可靠性下降,甚至直接概括成多台或者较多小发动机并联火箭方案可靠性,不如单台或者较少大发动机并联的火箭方案,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来看看N1火箭四次发射试验失败的报告。

第一次发射

第一次发射发生于1969年2月21日,在火箭起飞后,由于燃气发生器意外地高频振动,一处导管裂开,导致发动机起火,火势蔓延到控制系统电缆。这导致控制系统认为涡轮泵压力异常。于是在发射后68.7秒时,一级所有发动机被控制系统停机,在发射后183秒坠毁在地面上。实际上控制系统不应做出这样的反应。

这次发射开始时虽然一级有两台NK-15未能启动,但由于冗余设计并不影响任务进行,而是发动机控制系统对异常信号的处理有问题,并非发动机并联的可靠性不足导致的。

第二次发射

第二次发射发生在1969年7月3日,8号发动机的燃料泵因吸入异物而爆炸,随后发动机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意外关闭了一级火箭上的29台发动机,随后火箭坠毁在发射台上,同时摧毁了整个发射台,也许是火箭应用史上最大规模的爆炸。

这次发射同样也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的问题,实际上冗余性的设计理论上是能允许这台发动机关机的。

第三次发射

第三次发射发生在1971年6月26日,起飞后火箭就出现了异常的滚转,超出了控制系统能够控制的范围,在发射后39秒控制系统关闭。在发射后50秒,火箭因姿态失控,气动负载过大导致解体。

这次发射则是火箭制导系统的问题,也不是发动机并联导致的。

第四次发射

第四次发射发生在1972年11月23日,在发射后90秒,中央6台发动机按照程序关闭,但是因为关闭得太快导致燃料和氧化剂管路爆炸。实际上一二级在发射后125秒就分离了,如果此时发射控制系统能提前分离一二级,整个任务仍有可能继续,但是发射控制系统并未采取有效行动。火箭在107秒开始解体,最终整个任务失败。

总结

这4次发射有3次是非致命故障应对问题,1次则是制导系统问题,可以说和30台发动机并联并不直接相关。像是第一次发射的高频振动问题,第二次发射的异常情况应对问题,第三次发射的制导系统问题,第四次发射的飞行时序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因为缺乏测试导致的,因为没有对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导致无法应对或者说无法规避异常情况。

要知道当时苏联登月计划处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没人知道,更谈不上“面子”,与其说是面子问题,不如说是苏联官方对登月就不是很感兴趣,投入很少,还让切洛梅和科罗廖夫进行竞争,结果就是N1四发四败,而切洛梅的UR-500,也就是后来的质子号,在1965年到1972年间失败率也居高不下。

真正在意面子的是美国,不过越战消耗之下,美国也玩不起撑面子的登月,于是阿波罗计划被尼克松砍掉3个,登月竞赛也戛然而止了。

题图来源(Code Lyoko E91的23分17秒位置)将浏览器拉窄即可看到全图。
PC版网页左上角从上到下第二个图标是目录,请多用目录。
网页右下角按钮为返回顶部,请多用返回顶部来查看顶部目录。
请配合readme使用autosub/README.zh-Hans.md at dev · BingLingGroup/autosub

目录

  1. 简介
  2. 下载
  3. Google Speech V2使用方法
  4. 讯飞云流式WebAPI
  5. 翻译字幕
  6. 尾声

简介

简单提下,autosub是一个字幕自动生成工具。它能使用auditok来自动检测语音区域,通过ffmpeg根据语音区域来切割音频,通过多个API将语音转为文字,以及通过py-googletrans将字幕文本翻译。

目前只支持短语音识别,也就是API不返回句子时间戳,需要本地进行分句和分割音频的那种。目前支持的API为Google Speech V2,Google Cloud Speech-to-Text,讯飞开放平台语音听写流式版WebAPI,百度短语音识别/短语音识别极速版。本期将主要讲解Google Speech V2,讯飞,py-googletrans的使用方法。

请注意,目前本程序自身不提供任何语音识别和翻译的功能,所有语音识别和翻译的功能都来自于公开的API,具体来讲,不仅需要在使用时保持联网,也需要用户在特定情况下自己注册相关账号,其所产生的费用与本程序无关,且本程序许可GPLv2中已有相关声明,本程序不对其行为作任何担保。如果需要任何帮助,欢迎通过各种联系方式有偿咨询我。

下载

这里主要讲解windows用户如何下载使用独立发布包,关于使用python环境和pip进行安装的方法请参考另一期的说明。

点开项目主页——当然如果你打不开github,那么请用微云的版本——点击中间的release,找到最上面这个0.5.7-alpha发布的Assets,点击这个三角形展开,选择其中一个下载,我个人推荐用nuitka,因为启动速度比较快,体积也比较小。

下载完以后解压,现在autosub支持双击启动,只是你双击之后仍然是需要输入参数。

Google Speech V2使用方法

如果你需要识别中文,可以跳过这一节,因为谷歌的中文语音识别真的很一般。

这个API的密钥是公开的,使用它不需要注册账户,也不会产生费用,但是请不要滥用它。

如果你能直连谷歌,使用以下指令:

1
autosub -i 输入视频或音频文件 -S 语言代码

语言代码需要用-lsc进行查看,譬如美式英语使用en-US

然后回车运行即可。

如果你不能直连谷歌,需要使用http proxy,请在以上输入选项的基础上加上这个选项:

1
-hsp

只输入-hsp意味着使用了const参数,或者说是将环境变量http_proxy改成了https://127.0.0.1:1080,如果你需要修改端口或者地址,请把你需要输入的参数填写在这个选项后面,如:

1
-hsp http://127.0.0.1:12345

讯飞云流式WebAPI

这个API需要自己注册账户,超出免费额度后可能产生费用,一切后果自行承担。

使用以下指令:

1
autosub -sapi xfyun -i 输入视频或音频文件 -sconf 讯飞云语音配置文件

语音配置文件是json格式的,推荐使用Visual Studio Code这个文本编辑器进行编辑。这里简要说明一下,下载安装VScode以后,到扩展商店里安装JSON Tools插件,安装完了以后,使用Ctrl + Alt + M快捷键可以格式化JSON文件。

识别中文语言的json文件内容主要为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
"app_id": "",
"api_secret": "",
"api_key": "",
"business": {
"language": "zh_cn",
"domain": "iat",
"accent": "mandarin"
}
}

其中,app_id,api_secret,api_key是你在讯飞云控制台创建的新应用里,语音听写(流式版)中能找到的服务接口认证信息里的项目,请一一对应填写好即可。

翻译字幕

这个API的运行依赖于一个开源库py-googletrans,使用它不需要注册账户,也不会产生费用,但是请不要滥用它。

使用以下指令:

1
autosub -i 输入字幕文件 -SRC 源语言代码 -D 目的语言代码

语言代码需要用-ltc进行查看,譬如英语使用en,这与-lsc不同。

从识别出的字幕中翻译字幕,将以下选项加入前面所说的语音识别的命令中就可以了:

1
-SRC 源语言代码 -D 目的语言代码

也可以不输入选项-SRC,不输入时,程序自动判断输入语言的类型,类似谷歌翻译中的自动识别源语言的功能。

如果你无法连接translate.google.com,请在以上选项的基础上,添加该选项:

1
-surl "translate.google.cn"

这样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尾声

因为是极简教程,篇幅有限,很多东西没有展开讲。更多信息请参考readme,help信息,或者后续的教程。当然啦,后续我也会出视频讲讲更多关于autosub的东西,不一定是教程,比如未来可能推出的功能。如果你觉得这期视频不错,或者想要支持autosub的开发,请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我们下期再见。

这篇文章来自旋火的投稿,是同名视频内容的文字版。
PC版网页左上角从上到下第二个图标是目录,请多用目录。
网页右下角按钮为返回顶部,请多用返回顶部来查看顶部目录。

目录

  1. 国家航天局
  2. 航天科技集团
    3.1 CASC历史沿革
    3.2 CASC与CNSA的关系
  3. 航天科工集团
    4.1 CASIC历史沿革
    4.2 CASIC与商业航天
    4.3 CASIC与CASC的区别
  4. 总结
  5. 注释

大家好,我是长五遥三没有鸽的助手,旋火。这一期根据大家的投票[1],这期视频来简单讲讲国家航天局与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的区别。

为什么想做这么一期视频呢?一个是大家投票选中了,另一个也是常看咕咕星,啊不,ReachStar的视频的弹幕有感而发[2],总有人在弹幕里问ReachStar是不是在航天局工作,可是这与他做坎巴拉视频没有必然联系啊。

国家航天局

我们先说说国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缩写CNSA。打开国家航天局官网,我们先来看看国家航天局的机构职能[3]

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当然,其实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旧版本的,旧版本的更清晰一点,我们来看看。[4]

  1. 研究拟定国家航天政策和法规。
  2. 研究制定国家航天发展规划、计划和行业标准。
  3. 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组织论证与立项审批,并负责监督、协调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执行。
  4. 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看出,这与NASA的职能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今天的主题不是让NASA和CNSA进行对比,暂且不展开这个话题。

相比于对航天发射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CNSA更像是一个咨询和规划机构,而且并非涉及到国内所有重大航天领域。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中国载人航天是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下属的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管理,而并不由国家航天局管理。

但是,在重大科研项目组织方面,比如澳门首颗卫星,地磁观测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制合作协定[5],就是找的国家航天局进行的协议签署。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国内做卫星最厉害的应该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也就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澳门之所以没有找五院签署,而是找国家航天局签署,就是因为航天局在履行这个组织的职责。至于对外合作,比如中国援埃及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等,这些也都是由国家航天局出面协调进行的。

航天科技集团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航天科技集团[6],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缩写CASC。航天科技集团标志是一个箭头,这个标志我们也经常见啊,特别是去年成立的美国太空军也采用了这个标志,啊不对,我是指美国太空军沿用了他们在空军太空司令部时期的标志。

咳咳,这当然是题外话了。CASC参与的领域非常广泛。

我们来看看航天科技集团的简介。[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于1999年7月1日。其前身源于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继续实施载人航天与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概括下,只讨论民用航天的部分,从长征系列火箭,到大部分北斗卫星,国内发射的通信卫星,还有遥感卫星,这些都是CASC涉及的部分。北斗卫星这个说一下,大部分北斗卫星是CASC研制的,还有一部分是中科院研制的。

CASC历史沿革

然后我们来讲一下CASC的历史沿革,我们直接讲一下促成现在这个航天科技集团产生的关键节点。[8]

1993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1993年6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正式成立。

之后,1999年改组成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7年改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ASC与CNSA的关系

国家航天局成立于1993年,但是那时,国家航天局只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另一个名称,只是航天工业总公司对外保留国家航天局牌子。

直到1998年,通过将国家航天局的职责统归给国防科工委,国家航天局才名义上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开。而2008年,成立工信部后,由于原有的国防科工委撤销,其大部分职能并入工信部,于是国家航天局也并入工信部。

从隶属关系上讲,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都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而国家航天局则是国务院部委工信部管理的国家局。

由于覆盖范围的不同,更多情况下给人们的直观印象是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的权限更大,而国家航天局更多出现在国际场合中,代表国内组织进行交流。实际上这之中的关系较为复杂,不能说国家航天局管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也不能反过来表述。

航天科工集团

现在,我们来讲讲航天科工集团。[9]

航天科工集团主要负责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包括地对地导弹、防空导弹和巡航导弹),以及微型卫星技术、固体运载火箭和信息技术的研发。

CASIC历史沿革

航天科工的前身原本与航天科技一样,都是来源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可以理解为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拆出来的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其中航天科技较大,航天科工较小。

1999年7月,成立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2001年7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17年11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CASIC与商业航天

在2015年底国家出台《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表明国家将支持民间资本投入航天领域之后,航天科工开始走进民用商业航天发射领域,于2016年2月成立了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隶属于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也就是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在民用航天发射领域的主要产品就是我们熟知的快舟系列,如快舟1号甲火箭,还有等待发射的快舟11号火箭。

CASIC与CASC的区别

比较反直觉的是,航天科工,航天科技都涉及了很多军工武器的生产,只是航天科技涉及的民用航天发射较多。或者说,因为规模较小,航天科工所属机构的产品主要是军工武器,而民用领域的部分近几年因为国内商业航天的开放才逐渐变多。

而航天科技,因为在这之前就是国家航天发射领域的中坚力量,拥有大量民用航天产品,在航天领域的光环盖住了它在军用领域的成就,实际上航天科技在军用领域的产品也有很多。

举个两者对比的例子,不少红旗系列的防空导弹,还有彩虹五号无人机等等,都是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每届的珠海航展,航天科工基本都有参展。

而像东风系列的弹道导弹,巨浪系列的弹道导弹等等,基本都是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不过呢,这里也不绝对,也有不少组件研制是有航天科工,以及其他军工国企的帮助的。当然这些国之重器,除了少数几个型号有卖给沙特,其他应该都没有外贸的情况。

之前总有人说,航天科工是做军用的,航天科技是做民用的,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航天科技也做军用,航天科工也做民用。也有人说航天科工是做固体火箭的,航天科技是做液体火箭的,这个说法也不对,航天科技也有研制固体火箭,不说各种各样的弹道导弹了,只说航天领域,也有长征十一号这种全固体小运载火箭。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目前我国航天运载火箭的型号和数量上来讲,航天科技的长征系列是大幅超过航天科工的开拓者系列,快舟系列的。航天科技在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也是航天科工这边难以望其项背的。

某种程度上,从两家成立的商业航天公司的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孰轻孰重。航天科技成立的商业航天子公司名为中国长征火箭公司,也有简称中国火箭公司,而航天科工成立的商业航天子公司名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不过就目前而言,快舟这边的发射数量暂时领先中国火箭公司的捷龙系列。

总结

希望通过这期视频增进一下大家对我们国家航天领域的了解,虽然很多地方受限于篇幅没有展开讲,但是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大家到评论区和弹幕中留言。这期视频就讲到这里,我是旋火,我们下期再见。

注释

点击上箭头字符可返回原位置,方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引用的次序。

[1]
下期视频做什么
[2]
史上最复杂轨道!还原ISEE-3飞掠哈雷彗星
[3]
国家航天局机构职能
[4]
国家航天局机构职能-老版本
[5]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国家航天局关于地磁观测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联合研制项目的合作协定》 今日签署
[6]
航天科技集团官网
[7]
航天科技集团官网集团简介
[8]
航天科技集团官网集团历史沿革
[9]
航天科工集团官网集团简介

这篇文章来自旋火的投稿,是同名视频内容的文字版。
PC版网页左上角从上到下第二个图标是目录,请多用目录。
网页右下角按钮为返回顶部,请多用返回顶部来查看顶部目录。

目录

  1. 简介
  2. 快舟一号甲遥6发射延期(20200415)
  3. 科学号实验舱开始真空测试(20200414)
  4. 载人龙Demo-2任务定于5月27日发射(20200418)
  5. MEV-1助力Intelsat-901重获新生(20200417)
  6. 未来一周的发射预报(20200418-20200425)
    6.1 猎鹰9号 / 星链V1第六次任务(20200422)
    6.2 联盟2.1a / 进步MS-14飞船(20200425)
  7. 尾声
  8. 注释

简介

这是一期航天新闻剪辑类节目,初步决定2-3天更新一次,主要内容是总结过去2-3天发生的航天活动和对未来航天活动的预报。右侧括号内文字为新闻发布时间,以当地时间为准。

快舟一号甲遥6发射延期(20200415)

据航天爱好者网消息[1],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行云01,02星发射的快舟一号甲遥6火箭的试验队员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的火车上进行隔离。据小道消息,此次进场的不只是这枚快舟一号甲,还有原定于年初发射的快舟十一号。快舟十一号个头更大,直径2.2米,质量78吨,近地轨道运力1.5吨,700km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吨。相比于长征十一号的直径2米,质量57.6吨,近地轨道运力700kg,700km太阳同步轨道运力350至400kg,快舟十一号都更强一些。据了解,快舟十一号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壳体,也许是因为这项技术提升了很多性能。

另外根据快舟火箭首席科学家助理的微博评论区[2],由于之前的种种影响,目前快舟一号甲遥6火箭发射延期,具体时间未定,可能会在5月份。

科学号实验舱开始真空测试(20200414)

据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的推特[3],俄罗斯科学号实验舱开始真空测试,持续差不多1个月,之后会开始准备运往拜科努尔。根据之前罗戈津的说法,科学号实验舱将于2021年初发射而不是原定的2020年底。科学号实验舱始建于90年代,最初是按照曙光号功能货舱的备份进行制造的,中间历经波折。其总质量20.257吨,长13.1m,太阳能帆板展开长度23.9米。[4]

载人龙Demo-2任务定于5月27日发射(20200418)

据NASA局长布里登斯廷的推特[5],NASA将载人龙Demo-2任务定于5月27日进行。载人龙Demo-2将使用全新的B1058猎鹰9号火箭进行发射,宇航员道格拉斯赫尔利和宇航员罗伯特本肯将进行搭乘。这两位宇航员都是参与过航天飞机任务的,其中道格拉斯赫尔利还是最后一次航天飞机任务STS-135的驾驶员,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NASA非常重视此次龙2飞船载人首飞。

MEV-1助力Intelsat-901重获新生(20200417)

据SpaceNews消息[6],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宣布,Intelsat-901在2月25日与MEV-1对接后,于4月2日重新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并恢复运营。MEV-1,全称Mission Extension Vehicle-1,任务拓展卫星-1,现在由诺格公司运营,于2019年10月9日通过质子M火箭发射入轨。其携带特殊的装置,可与一般的通信卫星的发动机燃烧室进行对接并固定。通过电推的方式,帮助Intelsat-901保持5年的轨道至2025年2月28日。随后,它会对另外两枚卫星进行类似的操作,并分别延续5年寿命。

由于保轨时卫星必须和服务对象连接,导致效率较低,诺格将不会批量生产类似MEV-1的卫星,而是只生产到MEV-2,之后,通过研制MRV,Mission Robotic Vehicle,来替代MEV。MRV可以释放多个任务扩展舱,通过任务扩展舱来让MRV一次服务多个卫星,使得MRV在服务过程中不需要一直对接目标卫星,而是通过扩展舱来对接,这样可以提高服务效率。[7]

未来一周的发射预报(20200418-20200425)

猎鹰9号 / 星链V1第六次任务(20200422)

时间:2020年4月23日03:37(UTC+8)[8]
地点: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
火箭:猎鹰9号B1051(第4次发射)
载荷:60颗星链V1卫星
载荷质量:15.6吨
目标轨道:近地轨道,212.72km x 380.32km x 53.03°[9]

联盟2.1a / 进步MS-14飞船(20200425)

时间:2020年4月25日09:51(UTC+8)[10]
地点:拜科努尔LC-31/6
火箭:联盟2.1a
载荷:进步MS-14飞船
载荷质量:7.28吨
目标轨道:国际空间站近地轨道
备注:将会执行3小时超快速对接[11]

尾声

以上就是本期航天短讯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注释

点击上箭头字符可返回原位置,方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引用的次序。

[1]
一辆绿皮火车在戈壁深处停了半个月,车上竟然是……
[2]
快舟火箭首席科学家助理的微博
[3]
Rogozin - Важный этап в ходе испытаний
[4]
The Nauka multi-purpose module, MLM,for the Russian segment of ISS
[5]
BREAKING: On May 27, @NASA will once again launch American astronauts on American rockets from American soil
[6]
Intelsat-901 satellite, with MEV-1 servicer attached, resumes service
[7]
Northrop Grumman’s MEV-1 docked with the Intelsat 901 satellite
[8]
With a more favorable weather forecast for launch
[9]
flightclub.io starlink 6 simulation
[10]
Progress MS-14
[11]
Soyuz 2.1a • Progress МS-14